7月24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经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批准,近日,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以下简称“本期债券”),并在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债券的登记、托管。
根据华侨银行(OCBC)22日发布的一份新报告,尽管东盟(ASEAN)在推动低碳倡议方面已作出努力,但该地区对的高度依赖、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相对年轻的燃煤电厂设施,使其能源转型之路充满挑战。报告指出,通过实施碳定价、扩大部署和创新的金融工具来弥合经济差距,是加速东盟“从煤到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正式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此次修订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CCUS)封存技术路径首次以完整链条形式被系统纳入,为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日前,全国首单基于碳排放权回购交易的碳配额融资业务成功落地,创新性引入绿色金融“活水”,助力碳控排企业高质量发展。该业务由碳科公司提供碳资产服务、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提供贷款服务,放款对象为江苏省首家持有碳配额的企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信贷结构绿色转型能够为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8%,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重持续攀升。然而,这一进程仍存在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市场内生动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与国网英大集团牵头编制的《能源产业转型融资主体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日前发布。该标准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精准识别、有效支持能源产业致力于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主体提供有力依据。
碳金融创新正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获悉,以碳账户为载体,个人和企业的减排行为正逐步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市场化动力。上海、武汉、合肥等城市近期通过碳普惠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融合,构建了多层次、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为全国碳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有业内人士表示,构建“人人参与-企业获益-社会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应成为碳金融创新的根本逻辑。
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北方信托北京时间7月15日宣布,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合作,探索如何在澳大利亚通过商业银行账户交易诸如碳信用额之类的代币化资产。本月稍早,摩根大通宣布,其区块链业务部门Kinexys正在开发并测试一款新的区块链应用程序,旨在将全球碳信用额代币化,以解决阻碍自愿碳市场(VCM)发展的标准化和透明度问题。
在信息披露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同与差异正重塑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实践逻辑。近日,在2025绿金委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牵头人殷红发布了《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实践进展》《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ESG政策与市场的影响》等课题研究成果。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要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银发〔2021〕96号文印发)为基础,修订形成《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